解磷肠膜明串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解磷能力研究结论

  • 解磷肠膜明串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解磷能力研究结论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章-菌种

当前国内外有多关于植物根际解磷细菌的相关报道,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植物根际筛选到了具有解磷能力的菌种,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固氮螺旋菌属(Azospirill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克雷伯氏杆菌属(Klebsiella)、草螺旋菌属(Herbaspirillum)、泛菌属(Pantoea)等。

Antoun等研究发现在植物根际土壤中约有54%的根际微生物具有解磷能力。Mehta等从苹果树根际土壤和内生包囊分离到具有解磷能力的芽孢杆菌等。但是关于具有解磷能力的肠膜明串珠菌还未见相关报道,本实验从采自赣南脐橙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解磷能力的肠膜明串珠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G7属于肠膜明串珠菌亚菌,并命名为肠膜明串珠菌G7。G7的发现更新了解磷菌种的种类,丰富了解磷菌种的资源,为解磷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很多学者通过单因素、响应面或者正交实验,综合探究了他们所筛选菌种的解磷和生长条件,深入研究了解磷微生物的生长和培养液pH的变化与菌种解磷能力的相关性。本实验通过单因素实验测定发酵液中G7的菌体量、解磷量和pH变化这三方面的数据,不仅能够确定G7的最佳解磷条件和深入了解G7的解磷能力。

在研究G7对不同磷源的分解时,发现不同磷源发酵液的pH降低大致相同,但是G7对不同磷源的分解能力却相差很大,所以初步认为G7解磷能力与pH的降低相关性较小。对于G7解磷能力和解磷条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的报道中溶磷菌种类繁多,解磷机理复杂多样,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微生物解磷能力主要取决于其产有机酸的能力。

王同等通过研究从红壤中筛选到的解磷菌B1,了解到B1的解磷能力与其分泌的苹果酸和草酸有关。管国强等以磷酸钙作为难溶性磷源对伯克霍尔德氏菌P0417的解磷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不仅分泌有机酸是解磷能力的主要原因,而且磷酸酯酶对P0417的解磷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Narsian等通过研究报道,认为解磷微生物主要的解磷机制是通过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和磷酸酯酶。本实验通过测定发酵液中的小分子有机酸和磷酸酯酶酶活了解G7的解磷能力,G7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但是不管是酸性和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都不高,可以初步认为G7的解磷能力主要是由于其产生的大量有机酸的作用。但是关于G7解磷能力到底是哪几种酸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