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

  • 万源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章-资讯

一.概述 万源市位于四川省东北边陲川、陕、渝三省市结合部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是东出四川连通中国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三大通道之一,素有“入川咽喉”、“秦川锁钥”之美称。全市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辖53个乡镇,总人口55万。 万源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大巴山脉是万源市北边的绿色天然屏障,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常年平均气温14.7℃,最高月均温26.4℃,最冷月均温3.4℃,常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很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及生产。境内沟壑纵横,群峰起伏,最高海拔2412.9m,最低海拔335m,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植被覆盖率高达90%,有栎类林7万余公顷。独特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素有“万宝之源”之美誉。 万源从七十年代开始从事食用菌的研究、开发、生产,产量逐年增加,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发展到八十年代末初步形成了以香菇、木耳为主的食用菌支柱产业,九十年代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进入高峰期,建立了市级生物研究所和食用菌研究所、近10个食用菌生产协会、20余家食用菌种场,选派了2名中青年技术人员前往日本研修菌类栽培技术、20名高中以上文化的农村青年到西南农业大学培训栽培技术,建立了中、日、港三方资的以食用菌栽培、加工、销售为主的“三和公司”; 栽培农户2万余户,全市年均接种量250—300万瓶,年产量2500—3000吨,专业营销大户30余户,营销人员3000余人,其产品全部销往上海、广州、福建等地,年产值2亿元左右。但到九十年代后期因国家的长江中上游生态林保护政策、栎类林资源的不足、食用菌市场价格的低落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食用菌产量急剧下降,年产量不足100吨,至此,食用菌产业发展进入低潮。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食用菌市场价格逐步攀升,刺激带动了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为了既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帮助产区农民生产致富,又保护好生态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开展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本对策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目的意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思路及目标以及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等。

二、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目的意义 食用菌风味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广大人民所喜爱的副食品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随着国际上食品逐渐向低能的植物蛋白质方向发展,世界各国对食用菌的需要量将日益增长。我市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原料都极为丰富,而且我市也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比较早的地区,广大群众及科技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进一步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前景十分广阔。充分发挥各乡(镇)的优势,积极发展相应的食用菌生产,无论在活跃农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以及满足我市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对外出口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方针,面向市场需求,发挥万源林业资源和区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业,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财税收入增长,科技、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需求导向是食用菌发展的方针,我们应以产品为服务的市场前景为基准,进行市场容量、消费群体的预测及市场定位、市场设计等。 2、坚持资源依托原则。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立足于我市的资源优势,为此要全方位地审视区域资源优势,资源的开发应坚持适时适度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的建设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5、坚持产业化原则。引导扶持发展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以产业化模式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开展适度规模栽培,向批量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发展,形成与加工业、运销业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努力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效益。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食用菌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科技局(原县科委)一直主抓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负责优良菌种筛选、先进技术的科研、引进、培训与推广,得到了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四川省食用菌中心等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与指导,由蘑菇栽培、银耳的人工段木接种栽培逐步发展到香菇、黑木耳的人工段木接种栽培,香菇、黑木耳的袋料栽培,竹荪的人工驯化栽培,平菇、金针菇、鸡腿菇栽培,美味牛肝菌、红菌等野生菌类开发等多品种种植开发态势,到九十年代初发展到高峰,年接种量达到300余万瓶,年产量2500余吨,年产值2亿元左右,其产品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九十年代后期因国家的长江中上游生态林保护政策的严格执行、市内栎类林资源的减少、菌类市场价格的下滑等多种因素影响,食用菌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年产量下滑到100余吨。近年来,因国内栽培的减少,人们需求的增加而引起市场价格上涨,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在竹峪、黄钟片区食用菌主产地以香菇的袋料栽培为主得到复苏,2006年度全市袋栽香菇150余万袋,木耳段木栽培接种量约20余万瓶,产量逐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2007年度全市香菇栽培量达800余万袋,仍将保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态势。 我市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未形成支柱产业,未培育出种、加、销产业龙头企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运作格局,未发挥出资源环境优势培育出有影响的产品品牌,因而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

五、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丰富的自然资源 万源市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其中适宜于发展食用菌的栎类林面积达7万余公顷,竹峪、黄钟、河口、罗文片区的森林以栎类林为主,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原料资源丰富。 万源市因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食用菌品种资源丰富,有羊肚菌、鸡纵菌、美味牛肝菌、松茸、香菇、银耳、松乳菇、茯苓、猪苓、灵芝、天麻等珍稀野生食、药用菌类资源260余种,食用菌品种资源丰富。 2、良好的发展基础 万源市因其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食用菌资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发展以蘑菇、银耳等为主的人工栽培,后逐步发展起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鸡腿菇等食用菌和天麻、茯苓、猪苓、灵芝等药用菌的人工栽培,形成了以竹峪、黄钟等片区为主的食、药用菌专业生产基地,栽培菌类的农户约5万余户,培育了一大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土专家。因而,发展食用菌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3、独特的区位优势 万源于1995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城市。在秦巴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被誉为“秦川锁钥”、“入川咽喉”,自古就是秦巴地区的商贸重镇。万源是秦巴地区的交通枢纽,襄渝铁路、210国道纵贯全境,省道302线横穿中部,与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大中城市距离相当;国家二级火车站万源火车站每年货物吞吐量180万吨、承接周边县市货运达100多万吨,国家二级客运站万源市客运中心每年中转周边县市100万人次以上,随着达陕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二线的开工建设,万源与秦巴地区可形成“两小时经济圈”,必将成为秦巴地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中心。 4、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万源市位于南北气候的交汇点、嘉陵江与汉江的分水地,北有秦岭对北方气候的阻挡与庇佑,地势有北向南逐步倾斜,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4.7℃,常年日照时数1474.4小时,年均无霜期236天,大于和等于10℃的总积温为4534℃,平均年降水量1200mm;立体气候明显,相对海拔高程差2100余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和生产。 5、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国食用菌产品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一是由于我国资源和劳力丰富,生产成本较低,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利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利亚、台湾省、法国、印度。主要出口品种为香菇、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灵芝等。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营养保健食品需求日益增长,国内食用菌消费市场越来越大,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食用菌最大的消费市场,食用菌市场价格总趋势稳中有升,其中珍稀菇的价格又稳又高,种植效益丰厚。我国食用菌产业主要靠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所拉动发展起来的,而且其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食用菌产品交易量逐年迅速增加,这为万源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极为有利条件。

六、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问题 1、无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 我市虽然发展食用菌生产多年,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未能发展起菌类产业龙头企业,产区农户一直是分散小规模种植经营,未形成产业化开发格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2、无名牌产品的促进 我市食用菌品种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特别是香菇、木耳等菌类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但因没有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撑,部分个体经销商注册了繁杂的品牌,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未能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进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营销。 3、栽培、加工工艺技术问题 我市菌类栽培主要有香菇、木耳、天麻、茯苓等品种,开发了美味牛肝菌、大红菇等野生菌类产品。在菌类栽培过程中大多利用原木进行段木栽培,其利用率低、生物转化效率不高,浪费严重;栽培优良菌种的选择与搭配不当,转化效率与产品质量不高;在利用阔叶林枝丫、落叶、农作物稿秆进行代料栽培菌类产品的技术工艺落后,规模化、标准化栽培还未形成;在干燥加工包装等方面工艺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4、政策性因素的制约 一是森林政策的制约,我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属生态环境保护区,而进行菌类栽培的基本原料大多为栎类阔叶林,要大量发展菌类栽培需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与生态保护政策是相抵触的。因此,研究控制砍伐量、提高木材的利用率和生物转化效率,应用枝丫与落叶和农作物稿秆替代木材栽培菌类的配套技术成为发展菌类产业的关键;二是扶持政策问题,食用菌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基础较薄弱,尤其刚起步的企业经济实力更为薄弱,是否能够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尤其是深加工项目,集中财力,加大扶持力度。

七.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及规划 (一)、发展思路 1、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资源的持续利用为目的,发展香菇、木耳的袋料栽培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栎类林的持续利用为目的,改革香菇、木耳等木生食用菌以段木栽培为主的方式,重点发展木屑袋料栽培香菇、木耳,以利节约木材资源,提高利用率及生物转化效率。 2、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利用农作物稿秆发展草生菌类 万源是山区农业生产区,以水稻、玉米等为主的禾本科作物栽培面积大,稻草、玉米秆、玉米芯等农作物秸秆丰富,过去主要用于牛的饲料或废弃。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的大力改善,为发展以鲜品或加工品为主的草生菌类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大量农作物秸秆,发展以双孢蘑菇、姬菇等国内外市场前景良好的草生菌,进行“菇—粮”间套作,发展“粮(食作物)→秆(秸秆)→菌(食用菌)→肥(菌类栽培下脚料)→粮”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3、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万源野生食用菌资源 万源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尤以美味牛肝菌、羊肚菌、鸡纵、大红菇、岩耳、松乳菇等量多质优,市场前景良好。加强宣传发动与菌类识别培训,保护野生菌类的生长环境,推广野生菌类的人工促进栽培技术措施,推行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开发珍稀野生菌类资源。 4、以重点企业为龙头,推动食用菌产业化开发 加大引导与招商引资力度,扶持发展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为栽培农户进行菌类栽培设施、原辅材料、优良菌株引进筛选与菌种生产,栽培技术服务与指导,产品回收与加工等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提高食用菌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 5、以创建菌类名牌产品为手段,提高食用菌市场占有率 发动、引导龙头企业和业主积极宣传万源地处大巴山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打造生态牌,争创省或国家级菌类名牌产品,以此为手段,促进食用菌产品的市场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并以销促产,进一步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3—5年内扶持发展起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2—3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香菇、木耳袋料栽培1500万袋,其中香菇1000万袋、木耳500万袋,实现年产干香菇1000吨、干木耳250吨;发展以双孢蘑菇、姬菇为主的草生菌栽培1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6000吨;开发以美味牛肝菌、大红菇、羊肚菌、松乳菇等为主的野生菌干品和盐渍品,年产量达到200吨以上;争创省级以上名牌菌类产品1—2个;全市食用菌产业年总产值达1亿元以上。 (三)、发展规划 1、依托丰富的栎类林资源,发展香菇、木耳袋料栽培 万源全市有栎类森林面积约7万余公顷,以10年一轮换进行周期间伐计算,每年可砍伐面积折合约0.7万公顷约合10万亩,材积量约10000万公斤,可生产木屑约8000万公斤,以香菇袋料栽培每袋装料2公斤计,每年可容纳4000余万袋的栽培规模。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以竹峪、黄钟片区的永宁、虹桥、竹域、溪口、康乐、丝罗、罐坝、黄钟、石人及长石乡为主,每年发展袋栽香菇1000万袋、袋栽木耳500万袋;乡平年栽培150万袋;实现年产干香菇1000吨、木耳250吨。 2、依托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双孢蘑菇等草生菌栽培 草坝、河口、罗文片区是我市的粮食产区,盗草、玉米秆、玉米芯等农作秸秆资源丰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发展过蘑菇的栽培,有发展和技术基础。依托企业或业主在3个片区的罗文、花楼、曾家、河口、大沙、秦河、草坝、石窝等乡发展双孢蘑菇、姬菇等草生菌类栽培1000亩,乡平约125亩;年产鲜菇约6000吨。 3、开发野生菌类资源 以原城守、官渡、竹峪、黄钟、罗文、旧院、白沙片区为主开发美味牛肝菌、大红菇、松乳菇等野生食用菌,加强对的农民识别菌类及采摘、保护性促成栽培技术培训、指导,改进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干品及盐渍品,年产量达到200吨以上。 4、扶持发展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 加强招商引资及引导发动业主投资开发食用菌产业,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倾斜,引导支持2——3家进行菌种生产、原辅材料服务、菌类栽培、产品加工与销售等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

八.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立食用菌产业化开发领导小组及管理机构 为加强领导,协调各方力量促进食用菌产业开发,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科技、林业、财政、发改委、以工代赈办等部门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下设办公室于市科技局,负责日常工作。 为加强食用菌生产的管理,特别是在森林资源的可控开发及栽培技术的指导、菌种质量管理,成立市政府食用菌生产管理办公室,由林业局、科技局抽调2—3名专业技术人员专职办公,分管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兼任常务副主任,科技、林业局长兼任副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食用菌种管理办法”、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生产经营档案》、《包装》等标准;食用菌生产用材指标计划的制定与核定和监督管理;菌种质量管理;食用菌栽培技术指导等工作。 2、突出发展主打品种,构造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然界2000多种食用菌资源中,我国有938种,其中实现人工栽培的50多种,形成批量生产的20多种。如平菇、凤尾菇、滑菇(滑子蘑)、香菇、金针菇、草菇、猴头菇、黑木耳、银耳等。面对如此众多的品种,只有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主打品种,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实现标准化生产,打出自己的品牌,最终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实力。一是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建立以竹峪、黄钟为中心的香菇、黑木耳生产重点发展区域;以香菇、黑木耳两大品种为主打品种。二是从节约林木资源、缓解菌林矛盾出发,发展草腐菌菇类品种;以罗文、河口、草坝为中心的双孢蘑菇生产重点发展区域,主攻俄罗斯、中亚等出口市场。同时,对零星散户发展一些市场需求的珍稀品种,也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 3、加大菌种管理力度,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基本要素,选育适合本地生产的当家菌种已成为保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全国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为依据,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快制定和颁发《万源市食用菌菌种暂行管理办法》。二是严格实行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并认真讲行资质审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取缔非法经营,打击掺杂使假,净化市场环境。三是应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及其它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新建或扩建符合标准化要求的菌种研究单位或菌种生产企业。四是搞好菌种选育,尤其应围绕发展主打品种,有组织、有计划地选育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当家菌种,并注意搞好知识产权保护。五是明确食用菌种的执法主体,加强对种子管理部门专业执法人员培训。对不符合条件企业,坚决取缔其生产、经营资格。六是依法审定(登记)和推广食用菌新品种,做好新品种的保护工作,逐步规范食用菌菌种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七是积极组织好对食用菌菌种管理法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媒体,深入各菌种生产、经营、科研单位和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家中,使菌种管理法规家喻户晓。八是推行菌种质量标准化,制定有关万源市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标准》、《生产经营档案》、《包装》等项内容标准。九是健全食用菌种体系,组建食用菌种集团,形成万源市较大的食用菌种龙头企业,组建全市菌种销售网络,扶持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基地建设,帮助菌农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从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出发,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生产 食用菌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同是一个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菌农之间,之所以产量有多少、质量有高低、效益有大小,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在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尤其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在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菌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菌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菌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菌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菌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应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食用菌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5、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技术推广,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食用菌生产既有病害,也有虫害。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接种不规范,以及菌室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后期管理水分过大,通风不良,采摘后不及时清理废菌,都可能出现杂菌感染,造成病虫害。食用菌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质量的要求较高。生产时间越长、规模越大,如果因管理不当致使环境污染,也越容易产生病虫害。一些农民反映,这些年的病虫害越来越多了。病虫害的危害也相当严重,轻者减产减收,重者全军覆没。一些地方还发生了几万袋(块)、十几万袋(块)最终一袋(块)不剩的惨剧,既破了菌农的财,也伤了菌农的心,甚至使“敢干的没有钱了,想干的不敢干了”。由此可见,病虫害防治事关重大,切不可视而不见,掉以轻心。由于目前还缺乏有效手段,病虫害发生后很难治愈,在病虫害防治中,应坚持以防为主、预防在先的原则。应在各类培训和现场指导中,把传授病虫害预防知识列为重要内容,让菌农真正懂得应该怎么干,不该怎么干,认真执行标准化操作规范。同时,严格保护和清理菌室、菌棚、菌地及其周边环境,防止杂菌对环境的污染。一旦发生病虫害,应及时按要求采取必要措施,避免大面积蔓延。还应教育菌农走出滥用药物的误区,控制用药,科学用药,以减少药物残留,保证产品质量。 6、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强化市场营销力量 食用菌虽然市场广阔,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可以唾手可得。规模固然是开发市场的前提,也不是有了规模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到市场。事实上,我们目前的销售渠道还不够宽,销售地点也基本限于东南沿海。只有在形成规模的同时,通过强化市场营销力量,最大限度地畅通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半径,才能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强化市场营销力量的最直接、最有效办法,是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有规模、有水平、有驾驭市场能力的龙头企业。在某种意义上讲,龙头企业决定着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水平,决定着整个产业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有开拓市场能力的商贸企业。力争及早建立万源市山货贸易市场,建立规范的菌类产品交易区,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7、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搞好废弃料管理和综合利用 食用菌以木屑、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生产后的废弃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进行综合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一是将未被杂菌污染的废弃料晒干粉碎,按30%左右的比例添加到新原料中继续栽培食用菌,既降低生产成本,又不影响产量;二是发酵后直接还田,培养地力。三是作燃料;四是可以生产饲料,食用菌废料中有大量的富含蛋白质的菌丝,及时晒干后粉碎,添加10%到细麸皮或玉米粉中,再加入催化剂发酵,即可转化成家畜饲料;五是生产有机肥,利用食用菌生产废弃料和其他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生产有机肥,既是环保项目,又是农业开发项目,更是典型的循环经济项目,而且使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在没有开发利用之前,或是对难以开发利用的地方,政府应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或经济手段严加管理,指定地点,统一堆放、掩埋或焚烧,决不能放任自流,继续污染环境。 8、加强以科技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食用菌产业有序发展 应实实在在地予以必要的投入和支持,使之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作用。在乡(镇)村两级,基本是靠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发挥作用,应积极为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创造条件。长期以来,广大科技人员呕心沥血,为发展食用菌产业做了大量工作。为了保护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在政治上给荣誉,工作上给条件,经济上给实惠,直至予以重奖。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协会建设,引导和支持协会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协会在产供销诸环节,以及维护菌农合法权益、规范菌农自身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还应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积极引导和促进食用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