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 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已关闭评论
  • A+

前言:蘑菇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一种食用菌,全世界有72个国家和地区栽培。1999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区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迅速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一种新兴的高效种植途径,双孢蘑菇的无公害栽培是不同于常规蘑菇栽培的新技术,各地在栽培技术和生产水平上存有较大差距。为此,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已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产量、改善质量,进一步发展双孢蘑菇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南京市高淳县从1999年引进双孢蘑菇种植,由于有良好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农业部门的积极引导,现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和丰富的生产经验。特别是通过各级农技部门和科技园区的试验、示范,积累了必要的栽培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高淳县农林局受南京市农林局委托起草《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规程以我省沿长江地区适用范围。该地区依托沪、浙、苏皖大中城市及南京经济圈周边城市、市场优势、生态条件相近,前景广阔,是我省双孢蘑菇生产区和发展区。 本规程以双孢蘑菇无公害、优质高产为目的,产量以每平方尺 1公斤为目标。 本规程根据双孢蘑菇的特点和无公害栽培目的,参照蘑菇常规栽培要素,确定规程内涵要点为:适宜品种和产量,技术要点及栽培措施,适时采收。 本规程编制考虑到双孢蘑菇产品的商品性和无公害要求,从省工、节本、增效出发,选用科学、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应用了麦粒培养基,二次发酵等新技术,根据市场需求,总结了分期播种,采收标准、高产栽培等生产经验,参考了试验示范结果,对规程内容作出了合理、具体的规定。 本规程格式按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基本规定GB/T1.1 —2000规定的标准格式编写。 本规程由南京市农林局农业技术推广站提出。 本规程由高淳县农林局负责起草。 主要起草人:姜玉财、陈振润、芮康林、王林贵 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高淳县农林局制订 2002年9月 前 言 蘑菇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一种食用菌,全世界有72个国家和地区栽培。1999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区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迅速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一种新兴的高效种植途径,双孢蘑菇的无公害栽培是不同于常规蘑菇栽培的新技术,各地在栽培技术和生产水平上存有较大差距。为此,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已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课题,对于提高产量、改善质量,进一步发展双孢蘑菇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南京市高淳县从1999年引进双孢蘑菇种植,由于有良好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农业部门的积极引导,现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双孢蘑菇生产基地,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和丰富的生产经验。特别是通过各级农技部门和科技园区的试验、示范,积累了必要的栽培资料和数据,在此基础上高淳县农林局受南京市农林局委托起草《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规程以我省沿长江地区适用范围。该地区依托沪、浙、苏皖大中城市及南京经济圈周边城市、市场优势、生态条件相近,前景广阔,是我省双孢蘑菇生产区和发展区。 本规程以双孢蘑菇无公害、优质高产为目的,产量以每平方尺 1公斤为目标。 本规程根据双孢蘑菇的特点和无公害栽培目的,参照蘑菇常规栽培要素,确定规程内涵要点为:适宜品种和产量,技术要点及栽培措施,适时采收。 本规程编制考虑到双孢蘑菇产品的商品性和无公害要求,从省工、节本、增效出发,选用科学、先进、实用的栽培技术,应用了麦粒培养基,二次发酵等新技术,根据市场需求,总结了分期播种,采收标准、高产栽培等生产经验,参考了试验示范结果,对规程内容作出了合理、具体的规定。 本规程格式按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基本规定GB/T1.1 —2000规定的标准格式编写。 本规程由南京市农林局农业技术推广站提出。 本规程由高淳县农林局负责起草。 主要起草人:姜玉财、陈振润、芮康林、王林贵 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双孢蘑菇适宜品种、产量指标、生态条件、场地选择和菇棚标准、菌种及生产原料、生产流程、栽培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苏、浙、沪地区,生态条件相近地区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5097—2002 无公害食品 双孢蘑菇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8321、1—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8321、2—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8321、3—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8321、4—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8321、5—198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双孢蘑菇 白色、乳白色、棕色,菇形圆整、饱满、不开伞,有香昧,无异味。鲜嫩而脆,营养丰富。 3.2秋、冬、春菇管理 ——秋菇管理:8月下旬播种至12月底 ——冬菇管理:次年1-2月 ——春菇管理:3月初至5月采菇结束 4.适宜品种 AS2796 5.产量指标 每平方尺0.9-1.0公斤 6.生态条件 6.1温度 常年年平均气温15.9℃,出菇期适宜温度15-25℃ 6.2光照 常年总日照时数为2079.4n。 6.3降水 常年降水量为1125.7mm。 6.4土壤 有毛细孔和含有腐殖质的一般田土。 7.场地选择和菇棚准备 7.1场地选择 ——选在高燥向阳、交通方便、水源好的地方 7.2菇棚材料准备(按1万平方尺计算) 7.2.1毛竹1.6-1.8万公斤 7.2.2农用薄膜70-90公斤 7.2.3铁钉1.5寸30公斤,2寸25公斤,3.5寸70公斤 7.2.4铁丝14#150公斤,16#100公斤 7.2.5草帘1500-1800公斤 7.3菇棚标准及发酵场地 ——棚长24.5m,宽10m,檐高5m,顶高5.5m。菇棚内搭建床架七层,四周及床架间留走道0.5m。 ——发酵场地150m2 ——方向以座北朝南 8.菌种及生产原料准备(按1万平方尺计算) 8.1麦粒菌种:1200瓶(500ml容量瓶体) 8.2生产主要原料 8.2.1稻草占90%,22500公斤 8.2.2 45%复合肥占2.5%,625公斤 8.2.3过磷酸钙占2.0%,500公斤 8.2.4石膏占2.5%,625公斤 8.2.5石灰占3%,750公斤 9.生产流程 ——从7月中旬原料预堆开始,到次年5月采菇结束。 ——原料预堆→建堆→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第三次翻堆→第四次翻堆→进棚二次发酵→播种→复粗土→复细土→喷结菇水→喷出菇水→出菇管理→采收。 10.栽培技术要点及措施 10.1培养料堆制 ——建堆时间宜在播种前20-25天进行,播种时温度在28℃以下,出菇时温度15-25℃。 ——堆料程序:稻草湿透3-5天→建堆6天后→第一次翻堆5天后→第二次翻堆4天后→第三次翻堆3天后→第四次翻堆2天后上架。 ——翻堆间隔以温度为主要依据,堆温超过65-70℃,要及时翻堆。 ——第一次翻堆要加足水,氮、磷肥全部投入,石膏分别在第一、第二次翻堆时分二次加入,石灰分次加入,第三、第四次翻堆时用石灰粉调节干湿,第三、第四次翻堆后要盖膜防雨淋。最后一次翻堆时要将培养料含水量调节到65-70%。 ——料堆建成宽2m、高1.5m,长度不限的长方形。 10.2二次发酵 10.2.1进棚时间:在第四次翻堆后二天。 10.2.2堆料:最上层、最下层不堆放,料堆成垄型。 10.2.3二次发酵的三个阶段 ——升温阶段3-4天,菇棚加热,料温62℃维时6-8小时。 ——持温阶段3-5天,料温50℃左右。 ——降温阶段,让温度降到45℃,再打开门窗,温度迅速降低。 10.2.4标准:外可见白色菌丝,料黑褐色,质地松软,不粘不臭,有弹性、有香味,无氨味,含水62-65%。 10.2.5摊开抖松:达到标准,即可摊开均匀,料床中间偏高,两边偏低。料厚15-20cm。 10.3播种 ——严格挑选菌种,选无杂菌、无虫害、菌丝浓密旺盛、生活力强,并有浓郁香味、菌龄40-60天。 ——采用穴播和撒播相结合,总量70%,播深2.5-3cm,30%均匀撒于料面,拍平。 10.4播后管理 ——调节好菇房的空气和温度 ——播后3天内,适当通风,以保湿为主 ——5天后逐步开窗(背风窗) ——10-15天,加大通风,门窗全部打开,降低相对湿度。 ——20-25天,菌丝发到床底,即可复土。 10.5覆土、喷水 10.5.1复土 表层以下田土,晒干敲碎过筛(筛2cm和1.5cm) ——需土30-35吨,砻糠500-750公斤,石灰200-250公斤。 ——将土、砻糠、石灰拌匀PH7-7.5,含水量几乎捏成团掉地能散为宜。 ——菌丝已发到床底或发到料层的3/4,温度20℃左右。 ——先复粗土,后复细土,2.5-3cm厚,以看不到培养料为宜。 ——复土后2天保湿为主,3-8天后可适当通风。 ——复土后7-10天,菌丝发到泥面后,大通风1-2天,进行第二次复土,细土厚1cm。 10.5.2喷水 ——复土后立即喷水(结菇水)总水量控在0.1-0.2公斤/尺2 二天喷完。 ——喷水先上层后下层,水渗到土层的3/4。 ——喷水后大通风2天,保湿3-5天。 ——结菇水停喷后2-4天气温在18℃以下时,喷出菇水,总量控制在0.1-0.2公斤/尺2 ——喷转潮水,第1次在采菇高峰前1天喷,第二次以后在采菇高峰后3-4天(即每潮采收80%时)喷。三潮菇起喷水要谨慎。 10.6出菇 播后35-38天开始出菇,共8-10潮,1-3潮比较集中。 10.7采收 10.7.1菇盖表面略尖,菌盖与柄相平,直径2-4cm。 10.7.2用拇指、食指、中指轻轻捏住菇盖,旋转或稍摇动一下,上提即可。 10.7.3采大留小。 10.7.4及时上市,采收后12小时内销售或加工。 10.8秋菇管理 ——气温18℃以上时,控温、保湿。 ——三潮菇后,喷水量要少、要轻、要勤。 10.9冬菇管理 ——保温、保持菇房温度在3℃以上。 ——控水、控制复土的含水量在16%左右。 ——通风、选晴天、无风的中午通风,换气。 10.10春菇管理 ——通风及温湿度控制。 ——松土、刮开细土、翻动粗土、再复细土。 ——加强水份管理,10℃以上时在能喷雾状水。 10.11病虫害防治 ——采用高温蒸汽消毒灭菌。 ——采用物理、生物防治。 ——按国标《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198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五)(GB8321、1-1987,2-1987,3-1987,4-1987,5-1997)中的要求进行。 《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编 制 说 明 高淳县农林局 一、任务来源 南京市高淳县自1999年开始引进栽培双孢蘑菇,近几年面积迅速增长,2001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00万平方尺,今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尺,成为我省栽培较早、面积最大的县。高淳县农技部门自1999年以来,结合市下达的科研项目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示范、研究工作和面上生产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受市农林局委托,承担了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制任务。 二、目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出口创汇不断增长,栽培面积迅速扩大,总面积由1999年11万平方尺,扩大到2001年的 200万平方尺、2002年的1000万平方尺,每万平方尺纯收益超万元,成为种植业结构中的亮点和新兴高效种植途径。但由于各地栽培技术不规范,产量和品质存在较大差异,生产水平不够平衡,编制本规程可作为双孢蘑菇无公害栽培标准化依据,对提高栽培水平,提高产量、质量和商品性,发展双孢蘑菇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三、编制方法 本规程以苏浙、沪及生态条件相同地区为主要应用区,以优质、高产、无公害为目标,每平方尺1公斤为指标。根据双孢蘑菇的特征特性和无公害栽培目的,确定本规程编制主要内容为:适宜品种、产量,技术要点及栽培措施,适时采收。 本规程在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具体指导下实施操作的,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的方法,结合大面积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在三年多的工作基础上编制。各项技术内容先进、适用、合理,并通过生产验证,能实现规程提出的技术经济指标,规程草案拟定后广泛征求了基层农技工作者和省内外同行专家意见,对有关内容作了讨论和修改。 四、指标依据 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指标依据近三年试验、生产示范的数据及其它地区农技部门试验结果,参考了我县主要乡镇高产经验总结。 本规程适宜品种以“AS2796”为主,每平方尺产量指标为 1公斤,各阶段的具体生产时间未作详细规定,是以适宜的温度为依据的。 五、引用标准 本标准格式参照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基本规定。按照标准格式GB/T1.1—2000的规定编写。 规程内容执行了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主管部门现行的有关规定。主要技术指标合理、安全、可行,符合应用区的生产实际,保证了应用区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栽培实现优质、高产栽培的目的。 六、预期经济效益 执行本规程,双孢蘑菇每平方尺产量水平将由0.6公斤提高到1公斤,平均每平方尺增 0.4公斤,按近三年市场平均批发价3.6元/公斤折算,每平方尺增收1.44元,按2001年200平方尺计算,年新增纯效益288万元;2002年可增1440万元。 七、主要参考资料 1、方芳等《食用菌周年生产新技术》,南京市农林局2002。 2、G、J、阿历李保罗等《真菌系概论》农业出版社,1981。 3、王波《中国食用菌》2002、1。 4、李志超《蘑菇周年生产》山西农业科学,1983。 5、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88。 6、钱玉夫《蘑菇实用栽培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品作舟、蔡衍山《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农业出版社,1992。 八、规程实施意见 本规程发布后,将进一步推广应用。并建议在应用区进行示范推广。